近日,复旦大学周鹏、包文中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 32 位 RISC-V 架构微处理器 “无极”(WUJI)登上《自然》杂志封面;该处理器集成 5900 个晶体管,通过自主创新的特色集成工艺,完成了从材料到架构再到流片的全链条自主研发。
实现围栅多桥沟道晶体管技术:针对 3 - 5 纳米节点晶体管技术,周鹏团队验证了双层沟道厚度分别为 0.6/1.2 纳米的围栅多桥沟道晶体管,实现高驱动电流和低泄漏电流的融合统一,为高性能低功耗电子器件发展提供新途径。
性能对比:

据媒体报道行业专家对“无极”的评价:
- 《自然》评审专家:‘无极’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一场材料革命的序章
- 台积电研发总监:中国在二维半导体领域的全链条自主技术,将加速全球后摩尔时代进程
-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:‘无极’为国产芯片突围提供了新路径,有望在 AI、航天等领域催生颠覆性应用
-
- 性能优势契合市场需求:
- 低功耗场景表现优异:该处理器以微米级工艺实现纳米级功耗,功耗较同类硅基产品降低 95%,在物联网终端、可穿戴设备等对功耗要求严苛的场景中优势显著。例如,可应用于智能手表、植入式医疗设备等,能长时间以极低功耗稳定工作,延长设备电池续航时间。
- 适应新兴产品需求:二维材料的机械柔性特质,为折叠屏手机、智能织物等新兴产品提供了芯片级解决方案。其 GB 级数据存储能力,可支撑 AR 眼镜等设备实现本地化数据处理,满足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对轻薄、高性能芯片的需求。
- 满足车规级芯片要求:通过 AI 赋能的工艺优化技术实现了 99.77% 的良率,满足车规级芯片的可靠性要求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可应用于智能座舱环境感知系统,其 42 亿次 / 秒的运算速度,能高效处理多传感器融合数据。
- 产业化优势助力推广:
- 降低量产成本:70% 的制造工序兼容现有硅基产线,这大幅降低了量产的改造成本,使得该技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,加快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速度。
- 形成技术壁垒:团队已构建 20 余项核心专利体系,在技术上形成了一定的壁垒,有助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,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,也为吸引投资和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- 依托成熟生态体系:基于开源的 RISC - V 架构,国内自主 RISC - V 生态日趋成熟,2028 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400 亿元,为 “无极” 微处理器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,便于与其他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融合创新。
- 市场替代空间巨大: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,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份额可达 15%,主要替代 28nm 以下制程的特定应用场景芯片。特别是在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,其极低功耗特性和 10 亿级指令编程能力,可使其成为无人机、服务机器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理想选择,能在智能安防、农业巡检等领域实现全天候边缘计算,有望在五年内取代 30% 传统硅基 MCU 芯片市场份额。
- 前途是光明的,但面临挑战也不小,如二维材料晶圆生长速度较慢,目前仅为硅基的 1/5,需要进一步提高芯片集成度、完善产业链配套等。但总体而言,“无极” 微处理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 “后摩尔时代” 已抢占先发优势,有望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构,为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贡献力量。